看了歷屆奧運回顧的影片,這兩天腦海裡一直浮現兩屆奧運的歷史事件:
1936年8月的柏林奧運,時值納粹黨上台執政,希特勒想要藉此強調[雅利安人種優越論],先是抵制美國黑人選手歐文斯的參賽,但在奧委會的堅持不讓步下,終未得逞;甚且未料,歐文斯在田徑場上擊敗德國及各國好手,連拿100公尺短跑等四項金牌,擊碎了納粹的人種優越論。此外,當年由希特勒的御用攝影師萊妮·雷芬斯坦拍攝的奧運紀錄片[奧林匹亞],與其稍早在紐倫堡拍攝的納粹黨大會紀錄片[意志的勝利],兩部作品在她掌鏡下,氣勢磅礡、撼動人心,都成了後來希特勒宣傳其政治主張的利器。萊妮女士在90多歲高齢時,出版了她的自傳並作了一次水下深海攝影,毅力驚人。
另外一個故事是,1972年9月慕尼黑奧運期間,巴勒斯坦[黑色九月]8名武裝分子在奧運村襲擊以色列運動員,造成11人死亡。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誓言報復,派出一支[莫薩德]特工人員,在各國追緝黑色九月組織成員展開[天誅行動],前後歷時九年,誅殺了黑色九月10名殺手,但慘案主謀達烏德在波蘭一家旅館被槍擊未死後,以色列這項天誅行動即告終止。
以上兩段奧運故事,均已被拍成電影,在台灣電視上已反覆重播過,觀影後印象更為深刻。
慕尼黑 事件 以色列 報復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媒體試片-辛德勒的名單-二十五週年修復紀念版》
史蒂芬史匹柏將恐龍從六千五百萬年前帶回到現代的同一年,又挖掘出二戰時期一段難以卒睹的屠殺傷痕,史蒂芬史匹柏於1993年,用童真與嚴肅兩個極端的面向,為自己的生涯留下關鍵的里程碑。
我六歲的那一年,有幸於電影院目睹《侏羅紀公園》的盛況,自此成為史蒂芬史匹柏的影迷,但無緣同年上映的《辛德勒的名單》。雖然成年後電視上的電影頻道都會播映,但不知為何緣故,每次看到片段我都會轉到別的頻道,像是害怕看完似的。直到二十五年後的今天,我才領略這部作品唯有大銀幕才能呈現它的經典,或許是我的潛意識希望與這部電影的初次邂逅,是在一個能完整呈現其形式的境遇裡。
史蒂芬史匹柏大部分的作品都很喜歡緊依歷史的脈絡,即便是高娛樂性的《印第安那瓊斯》系列,多少都還帶到了對抗納粹以及冷戰風聲鶴唳的時代風格,也能在《一級玩家》這種未來科幻的題材裡,將過去時代事物淘洗出新的意義。他在處理這些歷史背景時,不會顯得枯燥艱澀,總是在平易近人的劇情裡展現高度的人道精神。
在藉由驚人的特效讓全球的觀眾忘記闔起下巴兩個小時之後,史蒂芬史匹柏又緊接著選擇過去黑白影片的方式呈現大屠殺的悲劇,看似兩個極端的表現手法,其實都表現出史蒂芬史匹柏在電影重視臨場感的方式,除了鏡頭語言之外,選擇用接近當年拍攝的媒材也是考量之一。再者,黑白的表現手法也傳達了一個重要的精神主旨,那就是在黑白的世界裡我們分辨不出彼此的膚色,凸顯種族屠殺的荒謬性。
史蒂芬史匹柏是猶太人,難免會關注與自身相關的歷史事件,創作上多少會顯現自己的立場,但從之後的作品綜觀下來,他並不會過於偏頗某一方的視點。在《慕尼黑》這部電影裡,以色列的奧運選手遭到屠殺,以色列政府當局決定派遣情報幹員進行報復,史蒂芬史匹柏藉由這個故事裡質疑報復與正義之間的正當性,並不會因為國家也是由猶太人組成而掩飾真相,電影的片尾更是若有深意的停留於已經不存在的雙子星大廈,暗喻種族與國家的傷痕,是在這樣的仇恨循環裡不斷的堆疊。
史蒂芬史匹柏也用批判政府的方式,來呈現他的愛國情操,在《間諜橋》裡他藉由質疑輿論的方式呈現美國憲法的人道精神,並在《郵報:密戰》裡重新檢視當代新聞媒體遺失的使命感。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裡總是能發覺現代人迷失的方向,《辛德勒的名單》裡所譴責的種族清洗,近代卻顯得更為猖獗,我們那些認為應該停留於過去的悲劇,至今依舊沒有停歇。
史蒂芬史匹柏電影的哭點,總是不經意到讓人難以堤防,在那些緩慢進行而不起眼的節奏裡,他早以悄悄埋下引爆淚腺的火藥,只要在最後一點星火,就會讓你的情緒決堤。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裡那些與命運和國家抵抗的都是微小的背影,他們的偉大情操都只有在片尾被強調出來,寓言著即便我們身形渺小,都掌握了改變別人命運的機會。奧斯卡.辛德勒起初也只是唯利是圖的德國商人,最後卻肩負起人道救援的任務,更自責沒有救到更多的人,呈現出即便是道德有缺陷的人,最後一刻都有可能承擔有意義的責任。
《辛德勒的名單》也是史蒂芬史匹柏的風格總結,他可以在一個長鏡頭裡同時展現遠、中、近三景的情緒變化,而且也不太藉由回憶片段鋪陳角色的過去,相反的他藉由角色的陳述表演來展現自己經歷過的事。雖然史蒂芬史匹柏之前批評電視規格的電影不該參與奧斯卡獎,顯得有些苛刻,但看過《辛德勒的名單》後,也就不難理解他的想法,因為作品最初創作的媒材形式,真的決定了它未來展現於世人的樣貌,大銀幕上呈現的壓迫與傷感,絕對遠比小螢幕來的震撼。只能說他的倔強有些不近人情,但那樣的藝術家性格的缺陷,才有辦法讓他對自己的作品把持極致的要求。
即便二十五年過去了,《辛德勒的名單》的故事依舊閃耀著光輝,足以驅逐籠罩於現代世界的陰霾。
---
---
---
1/25威秀獨家獻映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LIST
慕尼黑 事件 以色列 報復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媒體試片-辛德勒的名單-二十五週年修復紀念版》
史蒂芬史匹柏將恐龍從六千五百萬年前帶回到現代的同一年,又挖掘出二戰時期一段難以卒睹的屠殺傷痕,史蒂芬史匹柏於1993年,用童真與嚴肅兩個極端的面向,為自己的生涯留下關鍵的里程碑。
我六歲的那一年,有幸於電影院目睹《侏羅紀公園》的盛況,自此成為史蒂芬史匹柏的影迷,但無緣同年上映的《辛德勒的名單》。雖然成年後電視上的電影頻道都會播映,但不知為何緣故,每次看到片段我都會轉到別的頻道,像是害怕看完似的。直到二十五年後的今天,我才領略這部作品唯有大銀幕才能呈現它的經典,或許是我的潛意識希望與這部電影的初次邂逅,是在一個能完整呈現其形式的境遇裡。
史蒂芬史匹柏大部分的作品都很喜歡緊依歷史的脈絡,即便是高娛樂性的《印第安那瓊斯》系列,多少都還帶到了對抗納粹以及冷戰風聲鶴唳的時代風格,也能在《一級玩家》這種未來科幻的題材裡,將過去時代事物淘洗出新的意義。他在處理這些歷史背景時,不會顯得枯燥艱澀,總是在平易近人的劇情裡展現高度的人道精神。
在藉由驚人的特效讓全球的觀眾忘記闔起下巴兩個小時之後,史蒂芬史匹柏又緊接著選擇過去黑白影片的方式呈現大屠殺的悲劇,看似兩個極端的表現手法,其實都表現出史蒂芬史匹柏在電影重視臨場感的方式,除了鏡頭語言之外,選擇用接近當年拍攝的媒材也是考量之一。再者,黑白的表現手法也傳達了一個重要的精神主旨,那就是在黑白的世界裡我們分辨不出彼此的膚色,凸顯種族屠殺的荒謬性。
史蒂芬史匹柏是猶太人,難免會關注與自身相關的歷史事件,創作上多少會顯現自己的立場,但從之後的作品綜觀下來,他並不會過於偏頗某一方的視點。在《慕尼黑》這部電影裡,以色列的奧運選手遭到屠殺,以色列政府當局決定派遣情報幹員進行報復,史蒂芬史匹柏藉由這個故事裡質疑報復與正義之間的正當性,並不會因為國家也是由猶太人組成而掩飾真相,電影的片尾更是若有深意的停留於已經不存在的雙子星大廈,暗喻種族與國家的傷痕,是在這樣的仇恨循環裡不斷的堆疊。
史蒂芬史匹柏也用批判政府的方式,來呈現他的愛國情操,在《間諜橋》裡他藉由質疑輿論的方式呈現美國憲法的人道精神,並在《郵報:密戰》裡重新檢視當代新聞媒體遺失的使命感。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裡總是能發覺現代人迷失的方向,《辛德勒的名單》裡所譴責的種族清洗,近代卻顯得更為猖獗,我們那些認為應該停留於過去的悲劇,至今依舊沒有停歇。
史蒂芬史匹柏電影的哭點,總是不經意到讓人難以堤防,在那些緩慢進行而不起眼的節奏裡,他早以悄悄埋下引爆淚腺的火藥,只要在最後一點星火,就會讓你的情緒決堤。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裡那些與命運和國家抵抗的都是微小的背影,他們的偉大情操都只有在片尾被強調出來,寓言著即便我們身形渺小,都掌握了改變別人命運的機會。奧斯卡.辛德勒起初也只是唯利是圖的德國商人,最後卻肩負起人道救援的任務,更自責沒有救到更多的人,呈現出即便是道德有缺陷的人,最後一刻都有可能承擔有意義的責任。
《辛德勒的名單》也是史蒂芬史匹柏的風格總結,他可以在一個長鏡頭裡同時展現遠、中、近三景的情緒變化,而且也不太藉由回憶片段鋪陳角色的過去,相反的他藉由角色的陳述表演來展現自己經歷過的事。雖然史蒂芬史匹柏之前批評電視規格的電影不該參與奧斯卡獎,顯得有些苛刻,但看過《辛德勒的名單》後,也就不難理解他的想法,因為作品最初創作的媒材形式,真的決定了它未來展現於世人的樣貌,大銀幕上呈現的壓迫與傷感,絕對遠比小螢幕來的震撼。只能說他的倔強有些不近人情,但那樣的藝術家性格的缺陷,才有辦法讓他對自己的作品把持極致的要求。
即便二十五年過去了,《辛德勒的名單》的故事依舊閃耀著光輝,足以驅逐籠罩於現代世界的陰霾。
-\-\-
-\-\-
-\-\-
1/25威秀獨家獻映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LIST
慕尼黑 事件 以色列 報復 在 【AXN週日電影院《#慕尼黑》】 1972慕尼黑奧運慘劇後 的推薦與評價
動員的巴勒斯坦恐怖份子展開追蹤 報復 。 一名年輕愛國的 以色列 情報局幹員艾夫納(#艾瑞克巴 納 飾),仍然處於 慕尼黑事件 發生後的震驚及悲慟之時, 被一位 ... ... <看更多>
慕尼黑 事件 以色列 報復 在 [影評] 從史蒂芬史匹柏的〈慕尼黑〉談起-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2006.01.24 中國時報 林博文專欄
歷史小說與歷史電影─從史蒂芬史匹柏的〈慕尼黑〉談起
李安在全球獎中打敗史蒂芬史匹柏、伍迪艾倫、彼得傑克和喬治庫隆尼等導演,實在厲害
。史蒂芬史匹柏所導演的〈慕尼黑〉和李安的〈斷背山〉,同屬環球公司出品,
史蒂芬史匹柏對環球老板大力推薦〈斷背山〉而冷落〈慕尼黑〉,大表不滿。
不知道史導演的牢騷有沒有酸葡萄作用?
電影〈慕尼黑〉是描述一九七二年巴勒斯坦恐怖組織〈黑色九月〉在慕尼黑奧運殺死
十一名以色列代表團團員後,以色列特務進行報復的戲劇性過程。
影評界對這部片子毀多於譽,該片亦未入圍全球獎最佳影片,賣座普通。最重要的是,
電影內容與歷史事實落差太大(不過是三十三年前的事),從去年六月開拍到推出上演,
批判聲浪從未斷過,最近又在一場〈藝術與事實〉研討會上成為爭辯焦點。
史蒂芬史匹柏籌拍〈慕尼黑〉時。書評界對他逃選作家喬治.喬那斯(Georfe Jonas)
的〈報復〉(Vengeance)、大感驚訝,因這本書是所有關於慕尼黑奧運屠殺事件的
著作中,最不正確、離題最遠的一本。史導演請了兩個名編劇東尼.庫希納和
艾力克.羅斯將〈報復〉改編成〈慕尼黑〉劇本。
電影描寫以色列報復小組鎖定十一名直接主使和參與屠殺事件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
陸續剷除了十個。事實上,以色列的報復行動極不順利亦不成功,只有一個與屠殺事件
有關的恐怖分子被殺,而且是遲至一九九二年始在巴黎遭以色列特務作掉。〈黑色九月〉
的首領阿布.艾亞德於一九九一年被巴勒斯坦人殺害;在慕尼黑奧運會現場指揮綁架和
屠殺的阿布.達武德,一九九六年還被准許進入以色列參加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加薩走廊
召開的一次會議。一共有八個(不是十一個)恐佈分子參與奧運屠戮。
以色列特務組織莫沙德(Mossad)的一批退休特工上禮拜在特拉維夫一起觀看〈慕尼黑〉
,看完後眾口同聲說:「太爛了!」他們說這部片子和事實相差太遠了,那是史導演的
「純幻想」(Pure fantasy),與實際情況毫無關連。而史導演所採取的
「既不偏袒以色列,亦不得罪巴勒斯坦」的處理手法,變成兩邊皆不討好的尷尬場面。
歷史電影和歷史小說究竟應有多少比例合乎史實、多少比例可以自由創作,這是一個
辯論不休的議題。有些作家認為他們創作的歷史小說,不是歷史而是小說,他們只是
把歷史上的某件事和某些人放在自己構造的想像空間裡,加以發揮,歷史只是一種場景,
人與事全是虛構。具有這種認識的歷史小說家,可說是有良心有水準的作家。
數十年來,大陸很流行描寫國共領導人物的所謂〈紀實文學〉,經常出現蔣介石與宋美齡
的對話和蔣宋伉儷互稱「達令」的親暱鏡頭,作者好像就在他們旁邊,許多讀者以為
那是真實的歷史。數十年前老〈大公報〉記者嚴慶澍以筆名〈唐人〉描寫的〈金陵春夢〉
系列,就是民國史〈紀實文學〉的代表作,當年許多台灣留學生一到美國就找這套書看。
高陽,二月河所寫的歷史小說很好看,但皆非歷史。他們的功力比南宮博好多了,南宮博
小說裡面還帶了不少情色場面,有人戲稱南宮博「專脫古代女人的褲子」。
美國青少年多半從電影和電視上「了解」美國歷史,這些「歷史」又幾乎都是不正確的。
歷史電影和歷史電視劇絕對不是歷史,但他們的影響力很大,一般認為只要不太離譜
,不過度歪曲史實,歷史電影和歷史電視劇可以在劇情上和藝術上表現創作力,但不應
強調那就是歷史。六十年代中轟動全球的巨片〈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是一部敘述奧地利貴族馮特拉普(Von Trapp)一家逃難的經過,歷史上確有其事,
電影加添許多枝枝葉葉,但沒有人罵它歪曲歷史,因它並未強調那是歷史電影。勞勃瑞福
和達斯河霍夫曼主演的〈水門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叫好又叫座,
片中雖有些情節與事實不符,也沒有人罵它扭曲歷史。
慕尼黑奧運屠殺是一樁血淋淋的歷史事件,去古未遠,大家記得很清楚,史蒂芬史匹柏
沒有把電影拍好,就像他過去沒有把十九世紀中一群黑奴在加勒比海船上抗暴的電影(
Amistad)拍好一樣。〈時代〉周刊說,史導演下部電影將以美國通俗史家朵麗絲.
柯恩斯.古德文新近出版的〈政敵團隊─林肯的政治天才〉為藍本,拍一部林肯傳。
我看史導演不要再碰歷史電影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3.74.220
... <看更多>